明亮的客厅、整洁的地板、摆放齐整的生活用品……走进铁南街道南山社区怡康家园周井友老人的家,让人感受到舒适和温馨。“和原来矮小的板房相比,现在这个房子的面积、小区环境和配套设施等都有很大改善,居住条件比以前高了几个档。”入住新房已五年的周井友说,能住上这样的房子,完全得益于棚户区改造这一惠民好政策。
周井友圆梦的背后,是红山区棚改工作的提速。
为确保被征收群众如期回迁,红山区确定了规划先行、融资先行、制度先行、安置房建设先行和基础设施配套先行“五个先行”工作机制,实现了房屋征收与安置房建设同步,资金跟进与工程进度同步,基础设施配套与安置房建设同步,每个环节无缝衔接、同频推进,使棚改区居民“住有所居”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。
红山区委、政府做出“一年大变样,三年全完成”的承诺,提出“先易后难、分步实施、滚动发展”的铁南棚改思路,成立铁南棚户区改造领导小组,作为铁南棚改的指挥、协调机构,从区直机关抽调干部和铁南、西城两个街道办事处的干部一起,组成40人的棚改队伍,搞规划、订政策、做宣传、筹资金、发补偿、抓拆迁、促建设。铁南翻户区改造工程,占地5.6平方公里,需拆迁居民7300户,企业事业单位227家,征收面积达93万平方米,安置居民2.6万人。在建设期的三年里,7支建筑队伍参与了铁南建设,建设者达4000多人。
一个“安居梦”,从“我忧居”到“宜我居”。周井友住上南北通透的90多平米的电梯房,拥有宽敞干净的厨房和嵌满瓷砖的敞亮卫生间。“这新房子新设施,住得舒心开心。”幸福洋溢在周井友的脸上。看着窗外小区绿草茵茵的草坪、树木、凉亭……他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!房子不大,装修也简单,但在周井友眼里,家就是“皇宫”,推开门,幸福就扑面而来。
铁南棚户区改造完成后,红山区先后对主路、街巷进行硬化、拓宽,同时建设供排水系统、垃圾点,成立保洁队伍等,从根本上解决铁南居民的出行、吃水、取暖、排水和如厕等诸多难题。
一盘“民意棋”,从“要我搬”到“我要搬”。“早就想搬,住了几十年的老院子,能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年轻时辛辛苦苦赚钱养家,干的是出大力的活,辛苦了一辈子,没想到60多岁赶上棚户区改造,从过去的30多平米两间小房换成了和城里人一样宽敞明亮、基础设施齐全的楼房,这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。”周井友的老伴笑得合不拢嘴。
一栋栋破旧的板房倒下了,在原地一栋栋样貌全新的新楼拔地而起,怡康家园小区芳草萋萋、绿树成荫。过去这里的建筑是清一色的土坯房,大多在二十世纪七、八十年代建成,建设标准低,没有统一规划,配套设施无从谈起。在经历三十多年的沧桑岁月后,变得更加低矮破旧,街巷狭窄、通行不畅、垃圾遍地,生活在这里的26万人,大多为普通工人、城郊农民,各家的居住面积仅三、四十平方米,空间狭小、室内昏暗。
红山区加快铁南改造的步伐,经过三年的攻坚克难、全力推进,高起点规划,高标准建设,累计投资88亿元,完成了7422套68万平方米房源的建设任务,让所有铁南棚户区居民住上了新楼。
现在的铁南棚户区道路宽敞、市容整洁、车水马龙。说起棚户区改造这一惠民工程,住上新楼房的居民都很激动:“我们家原来的板房面积只有38平方米,按照我们家的经济实力,如果没有棚户区改造工程,不知道还要在原先那个老房子里住多久。”周井友深有感触。
住房问题既是重要的民生问题,也是关系经济健康发展、社会稳定和谐的经济问题、社会问题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红山区加快健全住房保障制度,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不断发展,铁南棚改项目结合群众实际需求,高标准建设居民回迁小区,让群众在享受政府政策红利的同时有了更高的幸福感和获得感。